【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文】《伤寒论》中“麻黄附子细辛汤”是一首经典的方剂,出自张仲景之手,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兼有表证的情况。该方以温阳散寒、解表发汗为主要功效,适用于阳气不足而外感风寒的患者。
一、原文出处
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中记载:
> 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”
此条文指出:当少阴病初起时,出现发热症状,且脉象沉迟,属于阳气不足而外感风寒的情况,可用本方治疗。
二、组成与用量(按原方)
| 药物名称 | 用量(原方) |
| 麻黄 | 三两 |
| 附子 | 一枚(炮) |
| 细辛 | 二两 |
注:古代剂量单位“两”为汉代量制,现代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量,通常为麻黄3–9g,附子6–15g,细辛3–6g。
三、功能主治
- 功能:温阳解表,散寒通络。
- 主治:少阴病兼有表证,表现为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脉沉等症。
四、方义解析
- 麻黄: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为君药。
- 附子:温肾助阳,回阳救逆,为臣药。
- 细辛:祛风散寒,通窍止痛,佐使药。
三药合用,共奏温阳解表、驱寒除邪之效。
五、使用注意
- 本方多用于阳虚体质者,若属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。
- 附子有毒,需炮制后使用,并注意煎煮时间,避免中毒。
-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,不可盲目套用。
六、总结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方名 | 麻黄附子细辛汤 |
| 出处 | 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 |
| 功效 | 温阳解表,散寒通络 |
| 主治 | 少阴病兼表证(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脉沉) |
| 组成 | 麻黄、附子、细辛 |
| 用量(原方) | 麻黄三两,附子一枚(炮),细辛二两 |
| 注意事项 | 阳虚者可用,阴虚内热忌用;附子需炮制,煎煮时间需掌握 |
七、结语
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,体现了“扶正祛邪”的治疗思想。在临床中,其应用需结合患者体质和病情,做到辨证准确、用药合理,才能发挥最佳疗效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