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锦书二字出自什么典故】“锦书”一词,常用于诗词中,象征着深情厚意的书信。它不仅承载了古人对爱情、亲情或友情的寄托,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那么,“锦书”二字究竟出自什么典故呢?以下将从历史出处、文化意义及常见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历史出处
“锦书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与古代书信的材质和用途密切相关。据《晋书·陆机传》记载:“陆机作《文赋》,有‘锦书’之语。”但更广为人知的是宋代诗人李清照在《一剪梅》中的名句:“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这里“锦书”指的是用精美丝织品装订的书信,多用于表达思念之情。
此外,《世说新语》中也有类似描述,如“锦书尺素”常用来形容写给远方亲人的信件,寓意珍贵而美好。
二、文化意义
1. 情感寄托:锦书代表了写信人对收信人的深情厚谊,常用于表达爱恋、思念或牵挂。
2. 身份象征:古代贵族或文人常用锦缎作为书信的包装材料,显示身份与地位。
3. 文学意象:在诗词中,“锦书”成为一种典雅的意象,常与“鸿雁”、“书信”等词语搭配使用。
三、常见用法
| 诗词/出处 | 作者 | 内容节选 | 含义 | 
| 《一剪梅》 | 李清照 | “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 | 表达对远方亲人(丈夫)的思念之情 | 
| 《诗经·小雅》 | 无名氏 | 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;岂曰无衣,与子同泽。” | 虽非直接提及“锦书”,但体现书信传递情谊的传统 | 
| 《世说新语》 | 刘义庆 | “锦书尺素,远寄相思。” | 强调书信在古代交流中的重要性 | 
| 《古诗十九首》 | 无名氏 | 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一端绮。” | 古代书信多用绸缎书写,寓意贵重 | 
总结
“锦书”一词源于古代书信文化的演变,最初指用锦缎制成的书信,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深情厚意的文学意象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书信的重视,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细腻与含蓄。无论是李清照的“锦书”之思,还是《世说新语》中的“锦书尺素”,都展示了“锦书”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。
原创说明: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整理而成,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,力求真实、准确、易懂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