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拒谏饰非的汉语大词典】在汉语中,“拒谏饰非”是一个具有鲜明批评意味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拒绝接受劝告、掩饰自己的错误。这一词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言路畅通和自我反省的重视,也反映了语言文化中对道德修养与政治品格的深刻关注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“拒谏饰非”的含义及其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收录情况,以下将从释义、出处、用法及相关词汇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。
一、
“拒谏饰非”出自古代文献,意指拒绝听取忠言劝告,反而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。此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不听劝、不认错的人,尤其在政治或领导层中使用较多,强调的是开放言路与自我修正的重要性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拒谏饰非”被归类为一个贬义成语,其结构清晰,意义明确,常见于古籍和现代汉语中。该词不仅有固定的语义,还常与其他类似成语如“讳疾忌医”、“文过饰非”等相提并论,形成一种批评性的语言表达方式。
此外,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使用频率,尤其是在文学、历史研究以及批评性文章中较为常见。
二、相关信息汇总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拒谏饰非 |
| 词性 | 贬义成语 |
| 结构 | 动宾+动宾(拒谏 + 饰非) |
| 释义 | 拒绝听取忠言劝告,反而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拒谏饰非,其害甚大。” |
| 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他人不听劝、不认错的行为 |
| 近义词 | 文过饰非、讳疾忌医 |
| 反义词 | 虚心纳谏、知错就改 |
| 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收录情况 | 收录于《汉语大词典》第2卷,条目编号为“拒谏饰非” |
| 现代使用频率 | 较低,多见于正式或学术性文本 |
三、结语
“拒谏饰非”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承载着古代对个人修养和政治智慧的期待,也在今天继续发挥着语言批评的功能。通过对其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收录与解释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演变与应用价值。同时,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批评时应保持开放心态,勇于承认错误,才能不断进步。


